每週一信EP.287【出院後的第一餐,誰來照顧?】
- 銀色大門-老人送餐平台
- 4月27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已更新:4月29日
親愛的長輩大使~晚上好
出院後的第一餐,誰來照顧?
從「食物即藥物」看見醫療轉銜與營養照護的下一步
「出院後回家第一天,冰箱裡只剩下一罐醬瓜。」
一位長者家屬在門診回診時這樣說。
台灣的出院轉銜長照制度,致力於讓醫療與照顧不中斷。
然而在實務中,許多剛出院的病人面對的第一個挑戰,不是輪椅、不是醫療導管護理,
而是:沒有一頓適合他們的飯可以吃。
在病房裡,營養師一字一句叮囑注意事項,病人點頭如搗蒜。
但在回家的那一刻,這些叮嚀,就如紙上談兵,因為:沒有人幫他們把餐送到家裡。
「食物即藥物」:美國的醫療照護新觀點
2025 年 4 月,《Health Affairs》期刊發表一篇名為〈Food For Thought: A Vision For
Generative ‘Food Is Medicine’〉的專文,重新定義了營養在醫療中的角色。
他們提出一個核心主張:健康飲食應成為可以被處方的醫療介入。
這不只是公共衛生倡議,而是醫療制度中的一環。
美國已有多家醫療保險機構與醫療系統,針對糖尿病、心臟病與營養不良高風險病人,
提供定期「健康食物處方配送」,由社區組織承接執行。
這些送到家的不是便當,而是經過營養師設計、根據病人狀況量身訂製的「療癒型飲食」,
搭配送餐員回報病人狀況、協助觀察生活能力,成為另一種「行動中的照護紀錄系統」。
問題的核心:我們的照護挑戰從出院開始
台灣的出院轉銜長照制度,近年逐步強調個案管理師與長照專員的協作機制。
但從病人實際處境來看,仍存在照護斷層:
-醫院提供營養衛教,卻無法確保病人返家後具備執行能力;
-長照服務多以洗澡、陪伴為主,欠缺營養飲食支持;
-家屬多半無法準備需要特別設計的飲食,如易吞嚥、高蛋白、低鈉飲食等。
照護的「最後一哩」——病人家的餐桌,至今仍是制度盲區。
銀色大門的行動:讓「出院後第一餐」成為照護開端
銀色大門提出「出院營養照護銜接計畫」,以出院當天為起點,啟動三項行動:
1. 根據醫院營養評估,轉化為具體可執行的營養送餐方案;
2. 提供為期三至四週的過渡性營養照護餐食服務;
3. 由專業送餐員同步回報生活觀察紀錄,成為出院後健康監測的延伸。
這不是單純的社福介入,而是醫療照護轉銜的延伸。
雖然目前台灣長照政策中已有「送餐服務」選項(如 BA16-1 代購、代領或代送服務),
但多數僅限於:
-由照服員或志工協助外送既有餐點;
-餐食來源未必與病人健康狀況相符;
-缺乏每日服務紀錄與健康追蹤機制。
銀色大門的模式則有所不同:
-我們與醫院營養室直接合作,由醫療端主導營養規劃,確保餐食符合病人出院後的實際營養需求
-與在地社區廚房協力製作餐點,涵蓋 IDDSI 標準的高齡友善餐、高蛋白調理、糖尿病特殊設計等
-透過銀色大門自研的「長照送餐管理系統」 ,每日記錄送餐與關懷情況,並建立即時回報與追蹤機制,讓醫院能持續掌握病人返家後的健康變化。
這不只是餐點的配送,更是一種具體的照護延續與數位支持介入。
我們期待與醫院共同完成的三件事
1. 讓營養室的專業服務不止於病房,而能延伸至病人家中;
2. 協助個管師完成出院後第一週的生活照護追蹤;
3. 創造以病人為中心的持續照護循環,提升轉銜整體品質。
我們所建構的,不只是「長照送餐管理系統」,而是一套可持續運作的健康生活支持網絡,
也是目前公部門補助制度之外,能與醫療真實需求無縫接軌的創新解方。
若轉銜只是「資源轉介」,照護就容易落入掠奪式模式
《Health Affairs》一文指出,若醫療體系僅將營養照護視為一種「資源轉介」行為——
也就是病人出院後直接轉交社區處理,責任也隨之轉移——
這樣的合作關係,其實是掠奪式照護模式(extractive model)。
特徵包括:
-政府或醫療機構要求社區組織承擔照護任務,卻只給極低補助或未提供任何資源建設;
-要求回報詳細的成效數據,卻未提供資訊系統或行政支持;
-病人出院後的健康成果雖與醫療品質指標相關,卻全數壓在資源有限的基層組織肩上。
更直白的比喻是:
就像讓一位登山教練每天帶十位學員上山,卻不給繩索、不配補給,還要求每日寫報告——有人失足,責任全歸他。
這不是支持,而是消耗;不是合作,而是責任轉嫁。
我們所追求的,是「生成型照護模式」
相對地,生成型(generative)照護模式主張:
-醫療體系與社區組織共同建構照護基礎設施;
-提供持續性資源與能力建設,而非一次性的轉介;
-所有參與照護的單位,都能長期運作並實現其社區使命。
對醫院而言,這可能意味著:
-支援營養處方的設計流程,簡化轉介程序;
-提供短期餐食照護的經費與人力支援;
-與在地單位共同申請試辦計畫,創造制度化合作模式。
我們不只是把高齡的長者從醫院轉出去,而是透過長者所處的社區,一起接住他們。
您好,這是一則每週日晚上為您親自撰寫的一封信,來自銀色大門的一封信。
在這封信裡,您能夠知道銀色大門在成長、服務長輩等面向的細節,
為的就是邀請您可以一起參與服務長輩和創造台灣銀髮產業革命!
社團法人銀色大門老人福利協會的勸募字號新申請到囉!
歡迎大家繼續支持嘉義縣、嘉義市、苗栗縣、新北市的弱勢長輩送餐溫飽喔!
每天我們都堅持送出200份的餐點分享給長輩們,以及高關懷、邊緣戶與脆弱家庭,
不僅幫助長輩溫飽,達到預防醫療,更是每日關心帶來溫暖與愛的使命,
也間接創造了當地的二度就業婦女一起加入送餐行列,擁有津貼收入來源,
也助長的當地的餐飲店以及社區據點一起共好!

113年度銀髮族居家多元關照計畫
衛部救字第1131363857號
每週日的每週一信,紀錄一路上,
銀色大門有送餐大使、也有你的支持,一起創造的溫飽。
Comentarios